心导管 诊断治疗都好用
随着医学知识及科技的进步,原本以协助诊断为主的心导管,已逐渐转变为第一线的治疗利器,为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品质。
最早的心导管技术源自于1929年的德国,一位富有开创性实验精神的25岁年轻医师Werner Frossman,偶然间看到一幅科学家将塑胶管深入马的心脏、以量测血管压力变化的素描,深受启发,便将导尿管自手臂的静脉一路推进心脏,并利用正起步的X光技术拍摄下来,成为历史上第一张心导管片。
1941年,法国科学家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与美国科学家Dickinson Woodruff Richards, Jr.合作,使用心导管技术量测心输出量,成为以心导管作为诊断工具的世界首例。后来Frossman、Cournand及Richards于1956年因此同获诺贝尔奖,以表彰他们对心导管技术的开拓贡献。
从此心导管技术便一路蓬勃发展,如今对于心脏内科医师而言,心导管不仅可以帮助测量及诊断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差、瓣膜逆流情形及冠状动脉疾病,更可以在符合条件的病人身上进行介入性治疗,例如装设冠状动脉支架或气球扩张术,大幅降低了病人需要开刀锯胸、接受主动脉绕道手术的机率。
实证医学也证明,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时,心导管可以是第一线的救命工具。例如,治疗心律不整的电生理烧灼术、节律器置放及去颤器植入,都需要在设备完善的心导管室中才可以完成。
至于传统属于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疾病,近年来也逐渐改变了治疗风貌。在治疗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时,对于一些高龄、不适合接受重大手术的高风险族群,目前已能做到不需要打开胸骨,利用心导管技术即可置换新的主动脉瓣,而病人只会在腹股沟留下三公分左右的小伤口。
当然,心导管技术也让外科得以进入微创的领域。过去,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病人常须接受开腹手术处理,但其手术疤痕长、流血难控制、术后肠胃蠕动恢复也较久,现今利用心导管技术修补腹主动脉瘤已成为主流,而在乙型胸主动脉剥离的治疗上,以心导管放置主动脉支架也逐渐成为趋势。
针对周边动脉疾病,过去外科医师都会在病人身上到处寻找可用的血管,帮病人重建循环,好让病人活动顺畅、避免截肢的风险,可是手术本身的伤口大、术后恢复时间也长,而心导管技术让血管外科医师有机会利用支架及气球扩张术作为治疗的第一步,其后再选择传统手术。
对于洗肾廔管反复阻塞的病友,血管外科医师可以同时利用传统的手术技巧,取出血栓、重建血流后,再以心导管技术找出狭窄的血管,进行气球扩张或支架置放,延长洗肾廔管的寿命,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手术技巧。
另外,对于部分脑血管瘤的病友,神经外科或影像诊疗科医师也可以利用心导管的技术,将解剖构造合适的血管瘤加以栓塞,降低病友接受开颅手术的风险,甚至直接免去开颅手术。
心导管技术是血管内介入性治疗的进步,代表医师与病人追求更良好的术后复原及生活品质的决心,但再好的治疗,仍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以及医病之间的互信、讨论,才能找出最好的治疗手段。不论是药物、介入性治疗或是手术,心导管技术无疑为心血管相关疾病提供了一项利器。
本文地址:http://www.idolq.com/life/health/1384.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IDOLQ时尚网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 上一篇:遗失的美好 浅谈失智症
- 下一篇:心跳停止 2大抢救法宝